当前位置:首页 / 茶圣陆羽 / 茶文化

一缕茶香飘古今

发布时间:2025-02-13 09:58 来源:湖北日报

当你对茶文化产生兴趣之后,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与茶有关的美好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而且令人感动。

因为对茶圣故里首届采茶节的关注余兴未了,随手翻阅几本杂志,发现在2019年10月,这三件事很有趣:北京老舍茶馆牵手百度大脑打造首个“AI茶馆”;“智慧用能+机器换人”助推安吉茶产业转型升级;茶圣故里天门复原了《茶经》“二十四器”。

2019年10月30日,伴随着京味十足的吆喝声,老舍茶馆和百度大脑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个“AI茶馆”在前门闹市开门宴客,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AI技术武装的“AI小二”上岗。

“茉莉飘香香透了心呐,喝了吧您呐!滚烫的水,烫嘴的茶,上面漂着的是茉莉花儿啊……”余韵悠长的老北京叫卖声,如今在街头已难寻觅。可来到“AI茶馆”,你不仅能感受一把京味十足的吆喝文化,还能和操着京腔的“AI小二”聊上一会儿。

老茶馆,新玩法。根据茶馆进行的一次消费群体数据调查,老舍茶馆目前的主力消费群体年龄层为37岁。老舍茶馆需要用AI科技、互联网等年轻人的语言来吸引他们。

百度大脑与老舍茶馆的联手,就像是为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加了AI的“Buff”,推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并以科技之力守护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2019年10月,我国首个白茶电气自动化加工成套设备团体标准由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正式发布,“智慧用能+机器换人”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陆羽在《茶经》第四章“四之器”中列出的“二十四器”,因为年代久远而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2019年10月,天门市陆羽研究会复原《茶经》“二十四器”课题组,经过一年多艰辛努力复制出了“二十四器”,活化《茶经》遗产原貌,再现唐代煎茶技法。

这些事,看似偶然其实必然。之所以能感动人,是它引起了共鸣。今天,中华茶文化繁荣昌盛,国人怀揣探秘之心,是想在茶文化传承发展之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茶”味道如何?古老的茶馆吸引了无数人,它犹如一个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嫁接起现代生活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以茶为载体的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饮茶的习惯也不尽相同。汉民族平时饮用较多的是绿茶、红茶、花茶等,并十分注重品味茶的清香和醇厚,颇为讲究茶道。星光月下,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手里端着一杯散发着清香和绿意的茶,谈古论今,甚是惬意。

如今日益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们又时兴起喝早茶,一家人或三五好友选上一家优雅舒适的茶馆,围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桌旁,室内放着悦耳的民族音乐。身着艳丽传统服饰的茶艺小姐送上一壶煮泡透了的浓茶,恭请各位茶客细细品茗,还不时送上一些风味小吃。

不少地方的人还有吃“谷雨茶”的习俗,每年农历“谷雨”节这天,乡村妇人从自家的茶园里摘来新发芽的鲜嫩的茶叶,不经加工,直接泡服,据说可以辟邪除秽,延年益寿。

国人饮茶对茶具也十分讲究,久负盛名的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有中华第一壶之誉,用它泡煮出来的茶格外的清香浓烈,且存放时间长,不易坏味。

我国的许多兄弟民族,都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

藏族酥油茶,是藏民族的日常饮品。它是先将砖茶(大叶粗茶压制的茶)用水熬制成茶汁,再在茶汁里放入酥油和食盐,然后用特制的茶具使其充分混合,随后倒进锅里加热,香味浓郁的酥油茶就这样制成了。酥油茶的喝法一般是边喝边添加,不能一口干。家里来了客人,客人茶碗总是斟满茶。假如你不想喝,就请不要动茶碗。

蒙古族奶茶,它是在煮好的红茶中,加入鲜奶制成的。做客蒙古包时,主客的座位是按照男左女右排列的,贵客、长辈按照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坐,主人用茶碗斟上飘香的奶茶后,再在其中放入少量的茶末,双手恭敬地捧起,由贵客长辈开始,每人各一碗,客人应用右手接碗,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节。假如你只想要少奶茶量或者不想喝茶,可用碗口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是壶嘴,这样主人就会明白你的意思。

做客白族人家,他们会用三道茶欢迎你。第一道是“清苦之茶”,选用又粗又苦的茶叶,装入小砂罐用火烘烤,再加入滚烫开水,就成了既鲜又苦的“清苦茶”;第二道茶叫“甜茶”,是在茶中放入红糖、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因而叫“甜茶”;第三茶是“回味茶”,即在茶中加入蜂蜜和适量花椒进行调拌,甜中有苦,苦中含甜,还夹有一些轻微的麻辣味,回味无穷,因而叫“回味茶”。

侗族待客一般喜欢用油茶,它是由茶叶、大米花、酥黄豆、炒花生、猪下水、葱花、糯米饭制作的。到侗族人家喝油茶,你大可不必客气,如果太客气那是对主人欠恭。喝茶时,主人会给你一根筷子。如果你不想再喝了,就将筷子放到碗上,主人一看就会明白,也就不会再斟下一碗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主人就会一直陪你喝下去。

盖碗茶,俗名“三炮台”“三炮台碗子”,在许多民族中都有流行,但回族的盖碗茶却与众不同,它不仅仅是茶,茶中还有其他饮品。在回族人家做客,以茶礼为重。客人到后,主人先请客人上炕入座,接着敬上一碗“盖碗茶”,茶碗内除茶叶外,还放有冰糖、桂圆、大枣等饮品,味道甘甜,香气四溢。而且饮茶时客人一边饮,主人一边斟,别有情趣。

茶,是华夏民族利用野生植株培育而成的一种农作物。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在佛教传入我国的西汉时期,茶作为药物和饮料在南方早已盛行。东汉时,庐山不少寺院的僧侣竞相采摘野茶,并将其移植于寺园中。茶兴在唐,盛于宋,并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品。

云南省澜沧县富东乡帮威村的帮威大古茶树,高达11.8米,树围有8.2至9米,根处干径达11.4米,树龄逾千年,是我国现存古代茶树的代表之一,也是确定茶叶原产地的重要佐证。

“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一生事茶,孜孜不倦,乃至终生。在公元764年时,他写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初稿。此后十几年中,又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到了公元780年时得以刊出。《茶经》是陆羽博采茶人经验,经过亲身实践,对我国茶叶的起源、栽培、采制、品饮作出的系统的总结,一直影响着我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陆羽因此被后人尊为“茶圣”。

1987年4月,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还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这套茶器中的“茶碾”,通长7.1厘米,横长27.4厘米,槽深3.4厘米,重1168克。

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有一幅名画叫《惠山茶会图》,作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画的是清明时节,邀朋友在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边煮茶品茗,赋诗唱和的情形,它从侧面深刻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茶会”文化,是珍贵的明代茶文化资料。

一片古老的“东方树叶”,走过风光旖旎的南国水乡、山河壮美的中原腹地、气象雄浑的塞外大漠,万里跋涉至欧洲大陆,编织起“万里茶道”的传奇之旅。

茶原产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早在公元8世纪就传入日本,传到欧洲已有300多年历史。随着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国兴起,已有更多的国家种植茶叶,加入到饮茶行列中来。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产茶,茶叶产量已突破600万吨,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全球79亿人口中,超过10亿人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茶叶是部分贫困国家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主要收入来源。

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一,中国名茶世界第一。我国现有4747万亩茶园,占全世界50%的产量。世界每两杯茶,就有一杯来自中国。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比世界第二大产茶国印度高出39.3个和18.6个百分点。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全世界产茶品种最多的国家,名茶的数量已超过1200种。最为名贵的中华之茶,产在浙江杭州西湖边的龙井茶,过去千百年一直是朝廷贡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茶叶发展模式是以发展名优茶为主旋律。内涵丰富的茶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茶产业正以绚丽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一缕茶香飘古今。早在20年前,就有人说“茶与咖啡、可可并列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并有望在二十一世纪登上世界饮料第一宝座”。如今已是2021年,好像还找不到肯定的答案。但饮茶的人越来越多。全球30多亿人喜欢饮茶,每5人中就有2人饮茶。2019年11月,联合国大会第74届会议通过,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从此全世界拥有了一个属于爱茶人的节日。

一杯香茗在手,万千烦恼皆休。这是健康生活,也是文明是艺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